清华城市更新论坛丨边兰春:城市·更新话北京

发布日期:2024-09-19 18:22

来源类型:凤凰卫视 | 作者:艾莎·塔蔻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王中王一肖一特一中】【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彩正版资料长期免费公开吗】【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彩资料免费长期公开】

导语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在经历了以投资驱动和增量发展为主的城市发展阶段后,我国城市进入了以转型为发展思路,以存量资源为载体的发展阶段。在以内涵提升为核心的“存量”、乃至“减量”的空间规划新常态下,城市更新更加注重城市内涵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活力的提升。


2020清华城市更新论坛系列座谈火热进行中!座谈计划每两周举办一次,已经邀请到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更新”主题,以讲座+对谈的方式,开展交流、讨论和智慧碰撞。

文丨边兰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期我将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实践做一些回顾。分四个方面:第一、首都发展与时代背景;第二、统一多元和综合演进;第三、整体创造和社区再生;最后是未来展望。

一、背景:首都发展与时代背景

新中国70年,有三个影响城市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不断变迁:

第一个,是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一个非常根本的动因。从早期强调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到走向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从计划经济下的城市化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快速城镇化发展;从以推动经济增长为核心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理念,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都是体现政治经济的紧密推动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个,是在这个过程中,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作为一个政策工具的认识过程和实际作用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简单的蓝图式规划到成为空间管控的工具,从推动城市建设的抓手到实现社会化治理的工具,城市规划也逐渐成为一个作用突出的政策平台。

第三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它是我们政治经济的重心也是城市规划作用的载体。过去我们会把城市当做一个生产的基地,经济的重心,用产业推动城市的发展;我们也会把它当做一个人口和生活聚集的中心,过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口号叫“居住改变中国”,体现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居住空间的改变对中国城市的影响。但现在我们对城市有了新的理解,它应该是创新的中心、和谐宜居的家园。如何通过创新来塑造未来,也是未来城市规划所需要思考的话题。

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来看,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并体现在空间结构,空间尺度和人口总量的变化上,而这些变化对北京的城市更新带来巨大的影响。2014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的过程中强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话题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对此,从国家顶层设计和首都战略两方面提出转变以增量扩张带动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以非首都职能疏解加快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的规划布局,更长远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上谋求解决之道,探索进入存量减量新的阶段的内涵式集约式发展模式。

近两年讨论北京的关键词逐渐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转变为“社区营造,城市复兴”等,新的发展转型应强调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城乡风貌的管控以及新的减量存量的模式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1 北京城市扩张与中心城规划空间结构示意(2018)

(资料来源:许槟-面向规划转型,北京存量用地规划研究与实践)

二、历程:统一多元与综合演进

1、“宏大叙事”的传统

大家知道北京城是一个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城市,其自然观的形成和空间营造中礼制和秩序的表达,体现了北京城市的一个鲜明特点。通常来讲北京更像一个自上而下的城市,“宏大叙事”构成了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传统。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宏大叙事”背后所对应的日常生活,也可能是今天更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既要“宏大叙事”又要“日常生活”,这是我们未来审视北京城市建设需要兼顾和考虑的两个重要方面。

2、起步时期:政治生活导向

近现代演进过程中,北京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得出来,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城市核心地区天安门广场所发生的变化。建国70年以来,我觉得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样一个时期,更重要的体现了政治生活在城市建设里面所起到的核心推动作用。

梁先生曾经说过,北京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针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梁陈方案”至今一直是讨论北京老城保护中的一个焦点话题。很多人都在问,假如当时采用了“梁陈方案”,北京城会是什么样?虽然有很多争论,实现“梁陈方案”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确实也存在不少困难,但我想至少从一个方面,从对于城市历史保护的角度来看,“梁陈方案”体现了对北京古城保护的长远价值的极具前瞻性的思考和认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央办公机构选址在老城发展这样一个过程中,对城市改造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所以政治中心的定位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一个基本策略,也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更新改造和规划建设基本策略。

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得到长安街沿线的建设初期。但是跟现在来比,还是刚刚开始的一个阶段,右下角的两张图可以看到,后续带来的城墙的拆除、城区的改变。

3、发展时期:经济生活导向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政治中心的建设,那么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带来的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两张图是大家在北京比较熟悉的两个最重要的商业区的改变:一个是王府井商业区,作为步行化的街区带来的一个改变。另一个是北京第一个最大型的商业区里面的城市广场,西单广场。这两个地区应该是北京东西城最主要的两个商业地区。这两个地区实际上在整个的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进程中,商业的发展伴随着一个地区的商业开发,是两个最为显著变化的一个区域。

同样在这两个区域里面所进行的建设,远远不止传统的商业。西城区金融街的改造,实际上跟这个地区金融办公的职能的建立有很大的关系。93年国务院批准北京总体规划,也提出来在西二环,也就是阜成门到复兴门一带建立国家级的金融中心。那么整个范围我们可以看到前后的改造过程中,它的空间影像所发生的变化。这也是在当时用开发的方式来对传统地区的改造,在当时用的词叫“危改”,这种城市更新类型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从中心城区也会蔓延到城市的其它地区,海淀区海淀镇的改造和开发,这个是跟当时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也就是从科技创新带动城市发展阶段的一个非常典型地区。

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两个地区:一个是三里屯地区,还有一个CBD地区。这两个地区的改造和建设基本上都是在奥运前后,这个时期也可以讲是以土地开发经济建设带动北京城市更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高潮阶段。

4、转型时期:文化生活导向

当然进入奥运之后,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对北京的城市风貌的认识,以及对北京未来城市发展导向的认识,大家会更加关注北京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以及文化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这里面有很多争论,比如对鸟巢、国家大剧院,也包括CCTV这种建筑的争论,但我想相比较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形象而言,在这个阶段的一个最主要的转变还是逐渐开始把城市的新生活,城市的文化导向,城市的文化保护当做城市建设的一个焦点。

从这个时候的建筑和竞赛方案可以看得出来,左上角是国家新美术馆,当然这个方案并没有完全建成,也还在实施的一个过程中。右上角是国学中心,这个建筑实际上也承载了对这个地区的建筑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和探索。右下角是受到很多争议的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建筑,虽然对建筑的选址和建筑形象有很多思考,但毫无疑问这个建筑从它功能和定位来讲,从建国初期很早就在这边选址到建设完成国家大剧院,经过了几十年的磨合,最终形成了这么一个文化殿堂的建筑。所以我个人觉得建筑风貌当然很重要,但是从建筑的落成来讲,也体现了新时期国家的实力在国家的建设和更新改造过程中,它的定位所发生的新变化和转型。

历史地区改造:保护更新还是拆除重建?

当然在这个时候其实还有一些大家普遍关注问题,就是城市历史地区的改造。多少年来,北京城市保护工作一直面临的持续性探索和长久的争论。对待历史街区如何做好保护更新,如何避免拆除重建?对待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应该更多地引导做好再生与复兴,不宜“大胆假设”,而应“小心求证”。

南锣鼓巷:老胡同新生活

除了前门大街两侧的大栅栏和鲜鱼口地区,皇城以北中轴线两侧的什刹海和南锣鼓巷是两个比较有特点的地区。这两个地区较少进行大拆大改,而是采取了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社会化的保护发展路径,通过一个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的渐进式保护更新的过程,带来了一种历史街区风貌延续和生活再生的历史文化新景观。我用“老胡同新生活”来形容南锣鼓巷地区,可能很多到北京的人都愿意去这个地方感受一下它的氛围,实际上它就是一条鱼骨形的街巷,但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个地区所发生的变化,它的商业的发展,它的文化消费,它的业态,实际上是经过了一种慢慢磨合的过程,我自己觉得它应该最主要还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当然在这里也为了避免跟周边的居民生活产生过多的干扰,在这里面实际上也有大量的政策引导,政府对这里面的管控都起了作用,但是总体上来讲,它还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改变过程。

烟袋斜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中轴线的西侧的什刹海地区,是清华团队长期坚持工作,开展研究与实践的一个地区。我想如果对这个地区工作的体会,概括一句话的话,我想就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再生”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化参与实践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传统风貌的保护,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延续和这一地区真实历史文化不断保护、挖掘与弘扬的过程。上面这张照片和下面这张照片,实际上也是我们对这个地区的一个情景的记录,上面这两张照片都是90年代这个地区的一个情景,下面的照片实际上是在2000年代,时间跨度上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到现在算起来可能超过了20年的时间。我想可以看得出来这样一个变化也恰恰反映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里面可能不一定风貌是我们唯一要关注的,还包括环境品质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走向现代进程中与历史环境的共生。

有机更新与历史空间再现

如果回顾北京的话,当然还有很多这种地方,它更多的实现了这种更新和历史空间的再现,这是几个重要的点。比如,左上角皇城根遗址公园,左下角明长城遗址公园,这些地方都体现了对过去一些历史空间的一种怀念,对历史遗存如何在现代生活里面发生作用的一种方式的探索,把遗存变成了现代城市公园的一部分。同样的中间这两个,玉河和三里河实际上也是这两个地方对水系的恢复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再造。当然我们也要透过这张照片再看它的周边地区,它的历史环境,它的居民生活,什么时候可以慢慢的也能够恢复起来,这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期望。

什刹海我们希望能够永远保持它的市民性的特点,也就是“市民的什刹海”。所以在持续多年的按历史街区的环境品质提升的过程,在创新改造的一个行动上,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注重它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通过小微空间绿地的营造,去带动整体风貌的提升和市民生活的改善。

工业遗产的更新与改造

北京的丰富多彩可能不仅仅是在老城,也包含了在北京整个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对很多它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展现的再发现。在国际上面最知名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798,作为一个工业遗产地,它的更新改造的过程,当然在这个地区也经历过是开发还是要保护,还是改造,还是这样让它有自我生长的过程?当然最后选择的是一个折中的路线,而且很大程度上还是保留了798最精彩的部分,把工业遗产跟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的生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依然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我想对周边地区它也是一个未来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除此之外,现在大家可能听到最多的,也是大家现在可能感受最多的就是首钢和冬奥的结合。我想首钢跟冬奥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冬奥作为一个奥林匹克,作为一个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这个地区一定也会成为石景山地区,将来把工业遗产跟现代休闲生活结合的一个典范地区。

艺术社区的涌现

当然在北京还有其它的很多所谓新的这种艺术社区的出现。这张图是一个老的印刷厂,1949年在北京就形成一个印刷厂,它改造的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得出来,在改造的过程中,从传统的印刷厂完全变成了一个新的创意文化产业的地区。

艺术村落:草场地与宋庄艺术区

不仅仅包括城市里面的地区,也包含了在北京的城市周边的一些乡村地区。我们觉得这些地方都是一些充满了希望的艺术村落,从草场地到宋庄艺术区。当然在这个地方的改变和改造过程中,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一个启发,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策的支持,其实也包含了自下而上的所谓的社会积极参与和社会的动力。某种程度上来讲,草场地和宋庄艺术区是自下而上所生长出来的这种艺术村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地区。

当然在这里面对于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对北京的农村建设,对于这种集体土地如何来实现城市将来发展过程中它的价值,以及对城市发展带来新的赋能,我觉得这些地方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三、焦点:整体创造与社区再生

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除了以上内容之外,我们还有哪些新的挑战和新的焦点?

焦点与难点:老旧小区与历史文化街区

当然我觉得大家可能最熟悉的一个焦点,就是老旧小区和历史街区。当然这张图可以看到北京老城以里的地区的历史街区和老旧小区的一个情况。中间这张小图实际上是在03年的时候,在老城里头东西文武这四个区提出来的危改片区。当然危改也并没有完全实现,也说明了从当时来讲危改的一个难度和挑战,也说明了在当时来讲,这种大拆大建的危改方式的不可行性。左边这张就是当时25片的一个保护规划图,右边实际上是现在形成的一个新的33片的整个保护图。

住房给北京带来的巨大挑战

我们只看到这个的话,只是看到了北京的老城。如果我们要看到整个北京城区的发展特点的话,刚才说到的人口的变化,实际上北京人口的变化,增长的基数是非常大的。在这个过程中,住房的状况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在78年之前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住房是对北京城的发展带来的最艰巨的一个挑战。

如果做一个回顾的话,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在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从全国来讲,实际上在78年之前,整个建造的住房所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少的,几乎97%的住房来自于改革开放之后,当然在97%的住房里面又有大量的住房,实际上是90年代之后,其中的60%又是来自于2000年之后,所以从这个比例大致可以看到,我们的房屋的寿命和整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住房的政策,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肯定是叫工业发展优先于城市的生活和消费,所以这个时候住房建设受到了大量的挤压。所以78年之后,到后面商品住房制度的改善,以及土地制度的改善,都带来了这样一个所谓被压抑的住房消费的爆发。当然到了2000年之后,特别是以商品房为核心的这样一个住房供给体系,这个时候的房地产的开发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压力,也呈现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以这样一个视角来看北京的话,我们就会能够理解,所谓的政治导向、经济导向和文化导向,以及转化为现在的一个社会需求,实际上是一个不同阶段转化和积累的结果。

1、北京住房发展第一阶段:1950-1976

从50年代到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这样一段时间,住房的建设实际上在这个时期,除了老旧的传统地区的存量之外,其实大量的实际上只是配合当时的基本工业生产,建成了一些所谓机关职工,还有大型企业职工住房的建设,这些基本上分布在二环内外,也就是北京老城内外。这些住房现在来看,层数不高,从住房的质量标准来讲,现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问题。

此外,迎接建国10周年大庆的一个阶段,部分人口拆迁从老城里面向外搬迁,对接老城部分居民的向外搬迁,建设了北京最老的一批集合住宅的建造方式。

这个时期的住房,第一个是标准并不高,肯定都不会有电梯。第二个是形成的环境都是配套设施比较不齐全的,当然现在加上停车,人口老龄化等等,像这些地区它的环境的衰败,设施的不足,实际上已经迫在眉睫。

2、北京住房发展第二阶段:1977-1991

第二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这样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基本上在北京的三环路沿线进行大规模的住区建设。在北京可能最著名的像劲松地区等,当然这个地区也是最近北京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治理的一个典范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像左家庄地区,双榆树地区等等。一是建造的规模比较大,二是建造的标准也不是很高。

当然在这之后,北京陆续进行了一些相对比较高标准的建设,最典型的地方像方庄地区,当然这个地区从建设的范围来讲,已经逐渐到了北京三环路的沿线。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一方面是北京旧城改造,另一方面是新区的整体开发也在同步进行。比如像亚运工程,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影响,实际上在北京的一些新的地区的整体建设已经开始出现,最典型的比如说亚运村地区、望京地区,这些地区这时候的建设相对来讲,都是一些比较高标准的地区。

但是现在我们再看,那些旧城改造的地区,比如菊儿胡同地区、小后仓地区、东南园地区等,这些当时的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有些地区走向了相对比较健康的循环,比如像菊儿胡同地区,觉得整个环境质量保持的还比较好。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它的住房标准,人口密集的程度,现在呈现了再次衰败的景象,最典型的就是像小后仓地区。

虽然这些地区从年代来讲,时间从20年、30年、40年不等,但是从它的环境质量和标准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大批的衰败,亟需进行更新。

3、北京住房发展第三阶段:1992-1999

第三个阶段,90年代之后,这个时间实际上最主要的是商品房大量开发的地区,主要呈现的也是在城市的边缘集团的建设,但同时在这些地区,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如大家最熟悉的像回龙观地区。这个时期可以看得出来它的更新改造的建设,迎来了大规模的拆迁重建,实际上在老城的周边地区,一部分房屋进行了拆迁重建,回龙观地区也变成了一个对接从核心地区向外疏离人群的这样一个地区。但是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的总量实际上是比较有限的。

4、北京住房发展第四阶段:2000-2015

第四个阶段,实际上在奥运前后,随着新一轮北京总体规划的编制,也随着城市更新改造难度的提升,逐渐转化成一种对城市的维护性的更新,在奥运之前已经进行了一部分。

5、北京住房发展第五阶段:2016-

第五个阶段,在奥运之后,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更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当然这个规模也非常大,这也是延续到现在,北京危旧房改造的主要的最大量的地区。

所以对于北京首都核心地区,我们也有一个总量的分布,大约还有50万人居住在老旧的平房地区,房屋的面积大概超过了600万平米。

图2 北京老旧住区(楼龄20年以上)的时空分布演变图

从近些年的政策推动和实际成效上看,一方面北京开展了大量的基于公共空间营造和院落生活环境改造的探索,同时通过项目带动推动老城历史环境的改善和人文复兴。到相对北京老旧小区总量和历史街区的现实状况看,北京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历史街区衰败环境的保护更新与再生,还需要通过长期扎根基层的调研分析,和更新治理达到问题的逐步解决。


图3 北京前门大街的更新改造

四、展望:以人为本与城市复兴

最后我做一个小结,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和城市,实际上在国际上所有的城市都走过了这么一个过程,就是从拆除重建,到追求社会和环境的协调。

国外实践

这是法国里昂杜歇尔街区的拆除与改造的过程,把地区的邻里复兴当做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它们从60年代、70年代走向八九十年代之后有非常大的一个转变。

当然传统街区我觉得更是如此,从环境的营造,公众的参与,文化的复兴,可能是这个地区将来更新改造的一个重点。日本古川町,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案例,我在90年代末曾经去过这个地方,给我非常大的感受,从工业化污染,风貌的衰败,到走向复兴的过程,也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当然鲁尔工业区大家很熟悉的,工业遗产的保护,这些实际上给我们的798,给我们的首钢,很多很好的启示。

当然还有像汉堡的港口新城,其实在新的建设过程中,我觉得最主要的特点,城市更新应该是一种绿色的更新,城市更新应该是一种高品质的更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在它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它的一种态势,就是这个地方的品质应该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

当然还有大量的不一定是新建的,不一定有大量的这种存量给你去改造,更多的实际上是完全在既有的环境下进行的更新。德国有它们的基金会所推动的一个计划,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它认为所有过去的建成环境都是这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它把所有的老旧小区当做一个城市生命的周期来看待。从城市文化的视角,从社会生活的视角,不断的进行提升和改善。在这里面既包含了所谓的可以纳入到历史建筑的,还有大量的普通生活住区。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它是把这种住区的规划当做一种社会文化,当做一种生命有机体不断提升的过程。


处理五个关键问题

我想在北京的工作过程当中,其实我们在参与首都核心区整体城市设计的时候,我们清华的团队提出来的,北京是一个千年的古都的精华,未来应该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的人居的画卷,有五个关键的问题:怎么把它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培育好;怎么把它的文化生态传承发扬好;怎么把它的业态,它的活力给它创造好。城市更新非常重要的一点,怎么给它在经济发展上带来新的活力,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强调的。同时,对北京的风貌,形象也是我们要追求的。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民的这种幸福感,所以人的这种心态在改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一种利益的平衡,也是对未来城市的期望所在。

认识三个基本转变

我认为有三个转变非常的重要:

第一个是机制的转变。不仅仅是一种从上到下,可能更多的将来的机制,如何去实现街区整理、街巷整治、院落共生这样一种需要自下而上来参与的新的机制。所以未来的参与,它是一种更新与演进的力量的转变。它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政府意志的推动,必须有这种社会需求的转变带来的自下而上的自我参与。

第二个是模式的转变。所谓的模式,我们过去把土地开发当做更新的一个主体,过去我们讲你要进行小规模的慢慢的有机的更新,可能将来真的是没有太多的内容以开发的方式来进行更新。“开发”这个词过去可能更多的跟土地的出让有关,将来可能要慢慢的脱钩,开发变成一种对这个地方价值的开发,通过更新去实现这种价值的再生长。即使有这种存量,那么土地开发跟老旧环境的修缮,将来应该成为一个兼顾的整体。

第三个是目标的转变。如果说目标的话,也是给我们工作带来更加艰巨的挑战,就是将来从空间的改造变成一种社会的共治。

所以,我认为将来的社会多元的参与和综合治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还是需要从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开始,如何动员公众的参与,如何来实现社区的营造,甚至于从一些停车治理这些最小的问题做起,可能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可能也包含上海这样的在精细化治理做了很多探索的城市,需要总结,需要提升,需要从细微的地方抓起一些工作。

(注:本文配图来源于边兰春演讲PPT)

Mikal:

9秒前:导语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

NSUT:

8秒前:虽然这里面有很多争论,比如对鸟巢、国家大剧院,也包括CCTV这种建筑的争论,但我想相比较这些地标性的建筑形象而言,在这个阶段的一个最主要的转变还是逐渐开始把城市的新生活,城市的文化导向,城市的文化保护当做城市建设的一个焦点。

Belborodov:

1秒前:在这个过程中,住房的状况并没有随着人口的增长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在78年之前的数据,可以看得出来,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住房是对北京城的发展带来的最艰巨的一个挑战。

西蒙·卡斯安德斯:

1秒前:这个阶段基本上在北京的三环路沿线进行大规模的住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