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行业的年轻人:见过很多“死”,所以更在意“生”

发布日期:2024-09-19 13:16

来源类型:观察者网 | 作者:寇占文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六开彩精准资料大全】【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一肖一码100%精准一】【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新澳门内部一码精准公开】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葬礼并不一定是奢华、铺张的,“如果拿逝者珍爱的事物,与他做一场温情告别,相信生者也不会觉得遗憾。”在主持了百余场告别仪式后,在一次次与逝者家属的接触中,25岁的礼仪师李玉祺找到了职业的闪光点,“没有什么比一句真心的谢谢更让人踏实了”,那是她最有获得感的时刻。

    学习殡葬前,李玉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也并未过多思考生命的意义。从业过程中,她从中汲取了“继续好好活着、认真活着”的动力。

    作为一个和“死亡”挂钩的行业,很多人一度对“殡葬”讳莫如深,言语里尽是“偏见”。但年轻人的涌入正逐渐改变传统:他们不仅带动了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也希望能消解外界对殡葬的“刻板”印象。在他们看来,“人要全心全意地接受自己完整的人生,而完整的人生就包括死亡。”

    李玉祺在数字展厅主持告别仪式

    无法回避的误解

    在山东福寿园从事殡葬行业8年,杨皓博对大学生涯的第一课依然“念念不忘”,那是一个殡葬专业的专科院校,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上课前,大学辅导员把殡葬系三个班的所有人叫到一起,说了一句:“现在换专业还来得及。”

    有几个人当场站了起来,转头去了隔壁的“养老专业”,杨皓博承认自己当时有一点犹豫,但在20岁出头的年纪里,他有一股想要挑战自己的冲劲儿,他选择“试一试”,“当然想后悔也没机会了。”他感慨道,其实每一行都很难,万事开头难。

    “我们那届分三个班,服务班、技术班和墓园班,基本上把殡葬的整个流程都囊括了。”杨皓博说,他所在的是墓园班,因为自己是艺术生,有美术功底,墓园是偏设计方面的,他觉得上手要更快一些。

    对于殡葬专业学生来说,死亡教育几乎贯穿于他们的每一堂课。除了《现代殡葬心理学概论》《临终关怀与悲伤辅导》《生命文化学》等与“死亡”“生命”直接关联的课程,老师们还会言传身教,传递生死理念。我国的现代殡葬教育创办近30年,这门新生的学科也在慢慢摸索,杨皓博说,毕业的时候,他所在的专业还叫殡仪系,现在已经改名为“生命文化学院”了。

    杨皓博觉得,殡葬专业门槛不高,除了学习成绩,内心也是一道坎儿,有敬畏的心,还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要尊敬、平和。他的同学有些即便是进入这个行业,但后来发现适应不了,也离开了。

    清明节前夕,杨皓博替不能前来陵园的客户祭扫

    杨皓博毕业5年后,来自山西大同的李玉祺通过了高考前的单招考试,进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的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习,成为杨皓博的师妹。高中时,李玉祺第一次了解到殡葬行业,首先是有兴趣,然后是觉得很神圣,随后就是“坚定”地选择。她提到,妈妈曾经以为她是“头脑发热”,询问“你确定要学吗”,在得到自己肯定的答复后,她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入学后,李玉祺发现班里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两倍,这也打破了她固有的印象,“可能很多人认为女孩胆小,其实女孩也是很勇敢的。”

    杨皓博的大学同学中,女生占了7成。“殡葬系统里有很多实际的操作,比如化妆、防腐,我觉得女生更有优势,因为她们更细腻一些。”

    毕业后,李玉祺没有选择换职业,她循着师兄杨皓博的脚步,来到山东福寿园成为一名礼仪师。这个身高1米76的女孩,长相清秀,单看外表,几乎没有人能将她与“殡葬”相关联。

    李玉祺主持告别仪式

    “我觉得人生这道选择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所以我就选我最感兴趣的一条走。”李玉祺说。

    外界对于殡葬行业的误解,几乎是从业者们无法回避的。

    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找对象”。除了可能存在的异样眼光外,“圈子”窄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很多人都是“同行”变“夫妻”。杨皓博是经过朋友介绍认识了妻子,“她是护士,第一次见面就坦白了,她一点也不介意。”

    但杨皓博还是有些顾虑,直到订婚前,丈母娘都不清楚他的具体工作,只知道是国企,后来才慢慢让她了解,丈母娘第一反应也不是“避讳”,而是反问“现在还有人买墓地吗”。

    常年在农村生活的丈母娘对行情不了解,杨皓博顺势给她做了解答,很多同行面临的“难题”在他这里迎刃而解,他觉得自己“超幸运”。

    跨越内心的障碍

    在工作场景里见证了很多“生死”,25岁的李玉祺有时候也会问自己,“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一生”。作为山东福寿园的礼仪师,她曾为一名20岁因病去世的男孩主持过葬礼,“他把遗体捐献,成了一名光荣的大体老师。”她深受触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设问做了解答,她签署了器官捐献的志愿书。“如果有一天你们在路上看到一双熟悉的眼睛,那可能是我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她说。

    李玉祺有很多需要与逝者家属“打交道”的过程,“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她对外界对行业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但她觉得,“打破偏见”并不能一蹴而就,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双向奔赴”,特别是在热搜词条“殡葬专业就业率100%”出现以后,好的就业前景让殡葬专业逐渐“变热”,未来某一天,或许殡葬专业将摆脱冷门“标签”,她有了更多展现真实职业状态的愿望。

    对“殡葬是一个高薪行业”的说法,李玉祺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每到志愿填报季,她总能看到“殡葬”与“高薪”挂钩的言论。看到“90后女生殡仪馆上班1600元一天”的新闻时,她觉得很不可思议。“其实我们跟服务行业的其他人一样,只不过我们的服务对象有‘往生的人’,但本质上作为礼仪师,我们策划、主持葬礼,都是服务。”

    入行初期的年轻人,除了要对抗来自外界的歧视,还要跨越自己内心的障碍。不管在学校中如何学习理论知识,大多数殡葬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实习中才真正接触到逝者。杨皓博的左手上戴着一个银饰手链,他解释说这是用来“辟邪”的。

    与杨皓博、李玉祺的科班毕业不同,22岁的刘鹏飞是在家人的建议下从事殡葬行业的,他爷爷退休前,是东北一家殡仪馆的馆长,大伯也从事相关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刘鹏飞对殡葬“脱敏”比较早,他认为这就是个平常的行当,对他来说,可能更多的是传承。刚工作的他现在跟李玉祺一起搭档主持告别仪式。

    “特别是告别仪式上有需要跟客户沟通的,前辈们很容易就说到点子上,我还达不到这个程度。”对于这个刚刚入行的“殡三代”来说,刘鹏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00后的刘鹏飞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见过很多“死”,所以更在意“生”

    《殡葬服务学》将殡葬服务业定性为“一门特殊的服务行业”,其特殊性在于,“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的,唯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死者(往生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但由于殡葬服务归根结底是满足生者的心理需求,因而殡葬服务更重要的对象仍然是生者。”

    从业三年,看到自己接待、策划、主持的一场场告别仪式顺利完成,李玉祺对行业终于有了从理论知识到实际体验的感受,“殡葬行业”也在她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内涵,她终于理解了课堂上老师强调的“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满意”。

    李玉祺觉得,很多传统家庭里,很多人表达爱的方法是含蓄的,但只有当亲人真正离世以后,他们才发现很多留恋的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她特别想说的是请大家务必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把想表达的话,及时说出来。”

    从业以后,杨皓博多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都要跟妈妈通话,他说自己是“妈宝男”,但这通电话让他心里踏实。

    “并不是说因为见多了生死,我们就不拿生死当回事了。”李玉祺补充说,完整的解释应该是因为见过很多“死”,所以更在意“生”。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是电影《入殓师》的一句经典,也是从事殡葬的年轻人的内心表达,正如电影《飞屋环游记》里向外界传达的理念一样: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清明节期间,这三位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将迎来短暂的忙碌期。逝者的离去,对每个家人来说都可能是眼前漆黑,而这些从事殡葬行业的年轻人们,想要把这一片漆黑点亮,逝者化作天上的“星星”,而他们就是那个“种星星的人”。

    记者:薛冬 编辑:曹梦佳 摄影:冯松豪 摄像:冯松豪 剪辑:冯松豪 校对:冬平 校对:杨荷放

    江熚生:

    4秒前:除了可能存在的异样眼光外,“圈子”窄也是一个原因,所以很多人都是“同行”变“夫妻”。

    Malartre:

    6秒前:学习殡葬前,李玉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也并未过多思考生命的意义。

    伊丽莎白·佩纳:

    3秒前:她提到,妈妈曾经以为她是“头脑发热”,询问“你确定要学吗”,在得到自己肯定的答复后,她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BNK48:

    4秒前:“如果有一天你们在路上看到一双熟悉的眼睛,那可能是我存在的另外一种形式。